首页 > 资讯 > > 详情

2023中国肥胖地图:41.1%男性超重,这三个地方列肥胖人数前三

来源:湖南日报 2023-08-21 23:16:58
x

8月17日,《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: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》报告发表于学术期刊Diabetes,ObesityandMetabolism(IF:5.8),绘制出了一幅数字版的“中国肥胖地图”,按照我国超重和肥胖的BMI(身体质量指数)分类标准,1580万成年受试者中超重人群占比34.8%,肥胖人群占比14.1%。

男性更容易“将军肚”

全国41.1%男性体重超重


(相关资料图)

报告数据显示,从肥胖的“性别差异”来看,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,超重男性占比41.1,女性占比27.7%,肥胖男性占比18.2%,女性占比9.4%。

专家表示,男性更容易肥胖有几方面的原因,通常与其在生活或工作中所受压力和情绪有关。一是长期的过高压力和不良情绪易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,主要是应激激素-肾上腺糖皮质激素(既公众通常所指的激素)分泌大量增多,起到对抗胰岛素作用,增加腹部脂肪堆积,引起以“将军肚”为特征的腹型肥胖。二是为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,男性常常会采取喝酒和过多进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为手段。除过量进食外,酒精往往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,这样也会促进肥胖形成。三是睡眠问题。长期的睡眠不足或不规律,也会通过打破能量平衡而导致男性肥胖。

从肥胖的“年龄差异”来看,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在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差异,男性的“肥胖高峰年龄”通常比女性小。男性超重患病率在50至54岁达到峰值(55至59岁保持不变),女性则是在65至69岁达到峰值;男性的肥胖患病率在35-39岁达到峰值,而女性则是70-74岁。

“一胖毁所有”

近九成肥胖患者存在并发症

肥胖“毁”的不仅仅是外表,更对身体造成很多严重的危害。报告发现,肥胖患者中有近九成存在并发症,最常见的是脂肪肝(34.9%)、糖尿病前期(27.6%)、血脂异常(24.9%)和高血压(17.6%)。与健康体重的人相比,超重/肥胖人群的并发症患病率更高。

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的因素之一。很多肥胖的患者,早期比较明显的症状是脖子上会出现“黑棘皮”,“黑棘皮”是高胰岛素血症所导致的特征性临床表现,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警示,预示着糖尿病的正在靠近。所以,肥胖的患者,如果胰岛素异常高,应尽快就医。

世卫组织相关统计显示:年轻时体重每超重10斤,等到中老年时,糖尿病风险增加30%,高血压风险增加14%,心血管病风险增加8%,肥胖相关癌症风险增加6%,吸烟者死亡率风险增加5%。

肥胖人数内蒙古、山东、河北名列前三

广东胖子少饮食清淡爱喝茶

“中国肥胖地图”按地区而言,北方超重/肥胖的比例普遍高于南方,其中超重比例前三名的省份为内蒙古(37.1%)、山东(37.1%)和河北(36.6%)。
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版)》里提到一个新概念:中国特色的东方健康膳食模式,其中广东就被点名表扬,广东居民习惯清淡饮食、偏好新鲜食材以及原汁原味(少油、少盐、少糖)的膳食与烹调模式,这也是广东人肥胖发病率低于西北省份且更长寿的原因之一。

还有一点广东人爱喝茶,据悉,在广东,一年有25万吨茶叶被喝掉,是我国最大的茶叶消费市场,每人年均消费茶叶超过了1000克。

在经济更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,年人均消费茶叶超过了2000克,居全球前三。而喝茶对肠胃的消化有益,有降低体内的油脂、加快新陈代谢的作用。

多少斤才算肥胖?

看三个指标

很多人对自己的身材都充满误解,特别是减肥,有些人明明体重正常,却天天嚷嚷着减肥;但有些已经“肥胖”的人却还觉得自己身材还算匀称,继续胡吃海喝。

到底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肥胖?看看以下三个指标:

1.标准体重:(身高cm-100)*0.9,超出这个计算数值的话,则需要减肥了。

2.BMI指数:体重(kg)÷身高的平方(㎡),正常范围为18.5~24.99。如果结果为25~28,预示过重;28~32预示肥胖;高于32预示非常肥胖。

3.腰臀比:腰围(cm)÷臀围(cm),如果男性0.9,女性0.8,可能预示隐性肥胖,内脏脂肪超标,也是需要减肥的。

每天多吃一口

一年就多长2斤肉

有人说,我喝水都胖。这话说得不科学,不吃东西就能长胖?中山大学公共营养系教授朱惠莲说,体重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。吃多少就会长一公斤体重呢?研究发现,一公斤体重=8000千卡热量,也就相当于米饭2.3公斤=3.8公斤馒头=8公斤红薯=8公斤鱼=2.3公斤五花肉=4.7公斤鸡腿=5.7公斤鸡蛋=15个冰激凌=1.4公斤曲奇饼的热量。

换算成每天的食物的话,也就是每天多吃17克米饭或者2.2克油或者4克瘦肉或者50毫升含糖饮料,一年时间就能多长1公斤体重啦。所以,面对美食,还是要节制。

分享至:

上一篇:京津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高精尖重点产业发展 下一篇 :最后一页
x

推荐阅读

更多推荐